裴斯泰洛齐的童年有很多时间是在他当乡村牧师的祖父那里度过的。在贫困的农村,他目睹了衣衫褴褛的农民孩子,他目睹了在自然生活中朝气蓬勃的孩子如何在纺织作坊的劳作中变得苍白瘦弱。所有这一切震撼了他纯真的心灵,“长大以后一定要帮助穷人”[1]的愿望成了裴斯泰洛齐终生奋斗的目标。
怀着对穷人的深厚同情,裴斯泰洛齐立志改变不平等教育现象及令儿童身心衰弱的教育弊病的愿望“就像一条奔腾的激流那么孤独而寂寞地向着那惟一的目标前进:消除苦难的根源”[2]。
中学毕业后,裴斯泰洛齐进入加罗林学院学习。在求学期间,他受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一些教授的影响,如约翰·雅各布·波德默尔,受法国启蒙学派的影响,反复探讨了卢梭的《爱弥儿》《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他通过自己办的刊物《回忆者》发表文章,抨击统治阶级,揭露、谴责统治阶级的丑行,要求政府进行民主改革,在瑞士建立合理的和大公无私的社会。政府借口裴斯泰洛齐是一篇讥讽政府文章的作者,将其拘捕,后因该文章的真正作者已逃往国外并暴露,裴斯泰洛齐才被当局释放。
年轻的裴斯泰洛齐面临着多种职业的选择。在读了卢梭的著作后,他的理想倾向被“这美梦般的书籍”“激发到非凡热忱的高度”。他说:“我把我的家庭、学校所受的教育,同卢梭对《爱弥儿》的要求做了比较,我便觉得我受的教育太不充分了。”[3]受卢梭的“回到自然”口号和重农主义的影响,转而寻求“拯救农村,教育救民”的途径,他开始了长达60余年艰难的教育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