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1883年在《普林斯顿评论》上发表的论文《入学儿童的心理内容》就是在这两次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该论文的发表后来被看作美国儿童研究运动肇端的标志。
三、论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时期,随着生理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上也出现了许多以前未曾有过的特点。例如:有的“爱好精神上的紧张状态,并且强烈地喜爱兴奋”;有的充满着“活力感和对更丰富的生活的渴望”;有的“出现了极端性的倾向,追求色彩鲜艳、奢侈放荡的生活”。霍尔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仔细研究之后,认为这些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非常显著的互相对立的冲动”[55]。
精力旺盛与衰退。霍尔认为,青少年的精力有着周期性旺盛与衰退的特点。在精力旺盛时期,青少年可以“有几小时、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过分旺盛的活动。男青年热衷于训练或者打破纪录;睡眠可以减少,学习上通宵开夜车,死记硬背;追求某种新风尚,得意洋洋,欢闹不已”。[56]在精力衰退时期,青少年显得“软弱无力,无精打采,呆缓迟钝,漠不关心,疲倦,冷淡,嗜睡,偷懒;他觉得缺乏动力,难以做额外工作和做过度努力;当他激励自己拼命去干时,他却陷于松弛的迟钝状态,并且怀疑世界上的一切事情是否真值得去干”。霍尔发现,青少年精力的变化有着周期性的规律。“显示出有时以月计,有时甚至以季计的节律”。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在男青年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女青年也会有这种变化。有时,“十五六岁的女孩通常想要睡眠或休息一个星期,并且好像浑身使不出劲来,可是以后又狂热地渴求艰苦而乏味的工作了”。[57]霍尔认为,青少年的这种精力变化有着生理方面的原因,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他说:“大自然在这里至少是用更替方式来推进她的发展工作:一时致力于发展机能,一时又致力于增长器官的体积;也许用这种节约的方法比过多地保持均匀、平衡和稳定性更能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58]